小讨论:不同外援人数对球队的影响

作者:米妮小小编发布时间:2023-12-29 02:04:08阅读次数:0

图片

本文收录于本号合集【球队建设】、【小讨论】

单外。

只注册一个外援的球队,绝对是因为俱乐部财务紧张,没钱引入更多外援。2023-24赛季CBA20支球队没有任何球队只注册一个外援,之前几个赛季倒是有一个,大家都知道,吉林男篮,琼斯“生产队的驴”的名号便因此得名。

单外的球队好处之一是人尽其才、物尽其用,最大化外援的价值,吉林过去几年来可谓是“小投入大回报”的典范,单外这几年,吉林没缺席过季后赛,并且曾在2021-22赛季季后赛以准绝杀的方式,掀翻了注册了四外援豪华阵容的北京首钢。

图片

另外,单外援还有个巨大的利好是,球队可以给年轻球员更多机会。尽管,无论单双三,外援出战的总时间基本上不会变化,但单外援至少比三外援每场多报名2名本土球员。

这多上报2名的本土球员大多是已满18岁的青年队佼佼者(因能力或位置等没有被提上一队),他们的影响力不会特别大,上场时间很短,甚至,一连好几场坐冷板凳都有可能。但其意义并不简单:

一方面,能跟随球队参加CBA比赛,对这些渴望职业联赛的年轻球员来说无异于梦想照进现实;另一方面,这些板凳的板凳,有可能会把握机会、证明自己,从此进入球队常规大名单;再者,给更多的青训队员尤其是即将达龄(18岁)的青训队员带来希望。

这些青年队球员对当下球队的成绩可能没有特别大的帮助,但如果时间线拉长到几年,多出的2个名额,一整个赛季就多出100个左右的报名人次,也就是100人次锻炼本土新人的机会。这些年轻人有可能会是未来球队的主要轮换或中坚力量。

不考虑特殊情况和具体技战术情况,一支球队的成绩大约与实力强弱成正比,而球队实力强弱与纸面实力大约成正比,而纸面实力,是场上所有人实力的某种叠加,也就是说,尽管这些边角料无法真正左右比赛,但只要每个人都向前一小步,球队有可能就会前进一大步。

图片

三外和四外。

见过注册了四外的,没见过一场报名四外的,四外48分钟掰开来一人打一节,如果是后几名球队,多了一节一人次,每个人也就多了三分钟。

三外目前已经取代双外,成了联盟的主流,20支球队,总共有12支球队注册了三外,上季12支季后赛球队里有7支球队三外配置。

联盟三外的主流构成是“两小一大”:新疆、深圳、青岛、上海、天津、福建、北控、浙江和四川等9支球队。其余3支球队是特例:广厦是两大一小,广东和山西是三小。没有球队选择“三大”。

配置“两小一大”一般是因为后场缺火力——这是绝大多数CBA球队的短板,同时也是中国男篮历来的短板——前场扛大旗,后场抱大腿;

配置“两大一小”一般是内线缺火力,除非,这支球队想要打造常态双塔,比如广厦;

配置“三小”一般是对自己的内线特别有信心,或者极个别特殊情况(第三外非常廉价),比如广东。

三外的优势是,可以根据球队临场需要,随时调动更合适的大外或小外,尽可能地弥补短板或扩大优势,确保应对不同类型的球队和不同类型的防守,有足够的牌去出,能给小外或大外上双保险。

劣势是外援利用率低,可能出现年薪七八十万美金,但场均只有10分左右上场时间。

还有个劣势是,本土年轻球员少了一些参赛机会,对那些达龄的、在青训队较为突出的年轻球员成长不利,如上文所言,比起单外,每个赛季少了上百人次的出场机会,如果继续扩大,两个赛季就是两百人次,这可不是一场两场或者一分钟两分钟的区别了。

当然,凡事也得两面去看,越是机会少,竞争才会越激烈,那些真正有实力的球员也才会真正脱颖而出,这是一种比较极端的选人机制。

其实依我之见,无论是单外还是三外,除确保主要轮换阵容的人数外,俱乐部都可以选择待定的名额(2到3个为好),确保淘汰晋升机制,好比NBA的双向合同。CBA没有升降级,弱队往往缺乏积极性,然后就成了千年鱼腩,同样的,在一个相对安逸的环境下,如果一个球队内部也没有“升降级”,长期来看,也会出现青黄不接、人才匮乏的窘境。

所以,真正有长远眼光的俱乐部,一般都会不定期更换大名单,无论是年轻人,还是老队员,只要能力达不到要求,都可以做出调整,达到“能者上”的市场化竞争环境。

当然,如果说,球队升降级的阻力是球队的话,那么球员“升降级”的阻力应该就是球员。

双外。

双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,一直是各队的主流,有的是一大一小,有的是两小,几乎没有两大配置。本季,有8支球队是双外配置:辽篮、山东、广州、宁波、北京、吉林、南京和江苏。

双外的优势和劣势,在花费、利用率、稳定性和占用名额等各方面,都处于单外援和三四外的中间。

标签:
收藏
分享
发表评论
发布
no-data暂无评论